-->
如果說有人可以在“虛度”和“逆反”中挑選職業、在“看不慣”和“不舒服”中妥妥地成長并得到重用,那么肯定和長谷川倫之有許多共同語言。
采訪中時不時地被長谷川倫之不加掩飾的述說驚訝到,甚至擔心如實地記錄會影響他今后的人設。
可也就是這樣的坦誠,讓我看到了那隨意外表下堅定地走自己路的長谷川倫之。
長谷川倫之
隈研吾事務所東京總部 合伙人
將錯就對開啟的職業生涯
長谷川倫之本來想成為一名中醫,卻聽從了長輩們的建議,上了建筑系。大學一二年級就忙著玩,沒好好讀書,直到有一天聽了一位老師的課,讓他認知到建筑不只是辦公樓、住宅,還和日常生活中接觸的服裝、餐具等都相關;如醍醐灌頂般被點醒,學渣搖身變學霸。
不過這樣的光景也就持續了兩年,長谷川倫之就又開始浪了。駕著愛車,畢業后開啟了周游日本之旅,一浪又是兩年,某天停下車加油的他突然發現同班同學有的都碩士畢業了?!于是趕緊求助大學時的導師幫忙介紹工作。設計專業優秀、結構和設備課程基本墊底的他,去不了大公司也不想去。設計界人脈相當豐富的導師,立馬給了他兩家做選擇,一個是SANNA,一個就是隈研吾事務所。
大學時長谷川倫之一直喜歡SANNA,自然也希望能到那里工作。導師聽了他的想法后,告訴他,“如果要去還是去與自己意見不一樣的事務所工作為好;因為如果想法一致的話,不由自主地會同意主創,從而會聽不進其他的建議;可是如果到不喜歡的設計師那里工作,就會至少能保證聽到兩種聲音,一種是主設的、一種是自己的?!?/span>
感受到恩師是希望自己做一名有想法的設計師,雖然當時隈研吾先生剛做完廣重藝術博物館沒現在名氣這么大,出于接受不同想法和接受新鮮知識考慮,長谷川倫之到了當時只有30人左右的隈研吾事務所工作。
沒想到,竟然一路跟著公司成長,做到了如今的合伙人職位。
廣重藝術博物館
十五年的風雨路
在成長的劇痛中,長谷川徹底成為隈研吾先生的粉絲;而他擁有的獨立思維方式,也在設計判斷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。
無論是隈研吾先生早在20多年前就倡導生態建筑的深知拙見,還是以彈性和柔韌的思維應對時代變化及客戶訴求的態度,都深深打動了長谷川,也讓他越來越敬重隈研吾先生。
由長谷川主導的項目也極具Charcoal Grey調,和環境結合、與時代融合。
杭州泰康大清谷 ?CreatAR清筑影像
雖然公司坐落在東京,但是卻讓長谷川犯起了鄉愁。
伴隨公司快速成長以及全球設計項目的增多,世界各地說著不同語言、有著不同價值觀及工作目的的員工不斷增多。因為外國員工的數量超出了日本員工,所以,即便公司在日本,也很少能聽到日語。
懷舊的長谷川倫之十分想念還是30多人時候的公司,因為聚集的伙伴們都是對設計充滿了熱愛、可以瘋狂地從早上10點開始工作到晚上11、12點甚至是通宵;大家對設計都滿懷憧憬??墒乾F在一部分員工卻只是把到隈研吾事務所看作是目標,更注重工作與健康及興趣的平衡。
對于長谷川來說,接納不同的文化比接納不同理念的設計要痛苦得多。
北京前門辦公室 ?Photography by Beijing Center for the Arts, Maxim HU and Kengo Kuma and Associates
但既然選擇留下,總是要將工作進行到底。接到項目后,由合伙人或是設計室的室長組成少人數的項目團隊,定期向隈先生匯報并接受指導。第一步會做項目分析,然后在小組內部成員之間進行頭腦風暴后會向隈研吾先生陳述結果。
公司基本是100-200個項目同時運作,中國項目的時間往往是日本的一半,所以速戰速決很重要。每個人的經驗和能力不同,在如此繁忙的公司,那些能給出恰當建議的員工,會占優勢。
上海虹口Soho ?Jerry Yin
船廠1862 ?Photography by Erieta Attali and Eiichi Kano
想必就是在恩師呵護下,長谷川倫之始終保持了獨立思考和判斷的能力,也就是這份能力伴隨他一路與公司共同成長。
期待他在公司里主導更多的中國項目,也期待更多優秀的作品在中國落地、開花,期待他收獲更多Charcoal Grey式建筑。
武漢泰康楚園 ?CreatAR清筑影像
其他圖片來源于長谷川倫之
JIA對話 專欄
JIA對話是由ARCHINA建筑中國和ARCHINA特邀記者劉佳女士共同發起的對話欄目。探尋設計師們內心的世界,分享他們的成長、他們的苦惱、感受他們的堅毅。
“很幸運能接觸到站在時代、業界前沿的人們,也很幸運能直言不諱地進行交談。在我的眼里、他們是平凡的,也會迷茫,擁有可愛、直爽、不加修飾的一面;在我的眼里,他們是執著的,即便遇到挫折,也會不忘心中的理想,樸實地埋頭做著他們心愛的事業。
從一開始不知道問什么、到如今的談笑風聲中和設計師們一起探討共同感興趣的話題。很感謝曾經陪伴我的人們、特別要感謝受訪者對我的寬容與真誠。
希望淺薄的我,通過這欄節目,展現出這些為人熟知的設計師們不同的、更貼近Ta自己的一面?!?/span>
劉佳
專欄主持人:劉佳
1997年留日,畢業于神戶商科大學(現為兵庫縣立大學)商經學部國際商學科。2004年加入黑川紀章建筑都市設計事務所,任社長助理,負責管理中國項目。
2008年成立上海夢規企業營銷咨詢有限公司,致力于日本設計公司的市場開拓、參與項目30多個城市落地、開花;同時做為中日文化交流的橋梁,擔任多家媒體的特約編輯,主持過“大師對談錄”專欄;參與并策劃了多項中日設計界的交流活動;主筆翻譯《從庭院到世博》、《戶田芳樹風景計畫手繪作品實錄》。
今后將站在更國際化的視角上,增加對美、歐資源的開發,為優質的客戶匹配優質的資源,向社會呈現更美好的結果。
評論